“在干什么?快去抖音跟我续火花。”当这样的催促成为日常,许多人每天被迫向关系或远或近的朋友转发许多无意义的视频,只是为了维持那颗象征连续互动的小火苗。在这背后,折射出的是线上社交的压力。

网络图片
“续火花”即抖音连续聊天火花,双方连续互聊3天可点亮火花标识,互动时间越久,火花标识颜色越深。一旦双方超过一天没有互动,“火花”就会消失。抖音借此强化聊天亲密性,区别于微信聊“正事”的形式。
随着抖音聊天的逐渐普及,部分年轻人对“续火花”的执念已演变为一种社交压力,甚至出现晚上11点催朋友去抖音随便发点东西、因忘记续火花而焦虑的情况。这实际上是在将“天数”“火花等级”与社交关系画等号。但是当“续火花”从一种自然互动的见证,演变为一种需要每天固定完成的任务时,它便不再是亲密关系的纽带,成为了压在年轻人肩头的无形重担。
“续火花”是对个人时间安排的一种破坏。因为担心错过互动,学生群体需在课间、晚自习等间隙“挤时间发消息”;上班族则要在通勤、加班、睡前等私人时间“检查火花列表”,甚至设置闹钟提醒互动。
这种对碎片化时间的占用是对个体休闲权利的侵占,使想要拥有个人时间的用户长期处于“怕被好友发现自己在线”的压力中,违背了社交服务于生活的本质。长期处于“强制续火”的压力中,用户会逐渐对线上社交产生抵触心理。原本能带来情感慰藉的聊天,变成了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,从而导致社交倦怠,增加社交压力。
对于喜欢“续火花”的人来说,当火花等级成为“社交能力”的衡量标准时,他们会不自觉地与他人比较“火花数量”“等级高低”。
若火花数量少、等级低,易产生“社交能力差”的自我否定,陷入自我迷失,为追求更高等级甚至与陌生人强行互动,侵扰他人的隐私空间。这种“攀比式续火花”让社交关系充满功利,大家更关注“是否能续火”而非“是否合得来”,使友谊“变了味”。
社交的本质是情感的双向奔赴与需求的相互满足,而每天机械“续”出来的友谊,又怎么能够抵抗住冲击?
当“续火花”成为“每日打卡”,线上互动逐渐脱离情感需要,变为完成任务的机械动作。这种无意义的互动看似维持了好友关系,实则却是一种无效社交。屏幕上的火花等级虽高,现实中的情感联结却薄弱。当真正需要情感支持时,这些靠“续火”维系的“好友”又是否能够真正提供依靠?
真正的友谊不需要靠“每日续火”维系,一天的中断不会冲淡真心。与其在虚拟的火花里消耗精力,不如卸下“打卡压力”,把时间留给那些值得深交的人。能穿越屏幕、留存心底的,从来不是那朵会消失的小火苗,而是彼此真诚相待的关怀与理解。
作者:邢雅雯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卓越班
指导教师:谢明辉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